我是南宁民师90届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马山县加方乡任教。从开始的村小教师到初中教师、学校领导岗位,35年弹指一挥间,从当年的阳刚小伙,在大石山区学校的锤炼下,成为如今的半个老头。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我?我践行了南宁民师的办学宗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优秀小学教师。南宁民师校歌始终给我克难而上的动力。
一、初出茅庐,展露风华。当年,我是唱着民师校歌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向学校师生们和当地群众表明身份和决心。一到加让小学上任,上级就任命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面对这个挑战,怎么办?我心中响起校歌。想起学校领导的信任和谆谆教诲:南宁民师人的精神是为振兴中华奉献青春的。于是十分愉快地接受任命,承担起学校教导主任的职责。第一步,我在校长的带领下深入村屯入户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好家校共管的关系。在此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社会知识。接下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后进面貌,我坚持组织本校骨干教师到各个教学点听课指导,整顿教学秩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加让学区在全乡学期教学总评中荣获一等奖。首次获得这个成绩,对加让学区极大鼓舞,在总结表彰大会上,我们请家长到校共同庆贺,共享成果,极大提高了办学信心。家长们看到孩子获得的好成绩,更主动同学校联系,加强对儿女们的管教,在家里主动督促儿女们完成课外作业,起到了家校共育的作用。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使我认识到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中找到教学工作乐趣,并且逐步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获取初出茅庐就能展示风华的快感,增强了当好老师的信念。
二、适应农村教育需要,争取做一个全能教师。我还在南宁民师读书时,学校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培养适合农村教学需要的教师。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开发各种校本课程,其中包括三笔字、简笔画、乐器练习、唱歌跳舞、班级管理训练等,每一项活动我都参加,争取学到更多技能。毕业时,我掌握了多项技能,在参加各种技能的比赛中荣获多项奖励。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特别我们山区小学条件较差,我也能充分利用在中师学到的各种知识,迅速适应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感到在中师学到的知识逐渐落后了,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不断进步,我意识到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技能和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也是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在1998年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在实践中意识到,除了提升学历,还必须提高教育理论和技能。我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了许多有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方面的书籍,如《最美是老师——让教书成为自己的事业》、《爱心与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科教育研究活动,听取优秀教师的课堂诊断、学习听评课的方法等。参加各种培训班,例如,教导主任培训班、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我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拿到合格证书,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由于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学习,我不断掌握了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岗位,甚至初中学校的领导岗位,都能适应需要,很快做出成绩。
三、扎根大山教育岗位不动摇。我在大山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陆续做出一定成绩,有条件离开大山里的学校,也有机会跳槽到条件更好的部门工作。面对这些美好的吸引力,我也曾动摇过。2000年有报考公务员的机会,在许多朋友的鼓动下,凭我的条件,考上公务是有把握的,那时我已做好准备,在报考途中,想起在民师的生活,心中唱起民师校歌,我打退堂鼓了,于是打马回头,又走上学校讲坛。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了其他念想,拒绝外界的吸引力,安心在大山的校园里教书。在抛弃其他胡思乱想以后,我给自己定下奋斗目标:在大山学校里即使条件再差,也要努力向上,创造出优异成绩。于是我便集中精力在提高业务上下功夫。有段时间,我分别参加了南宁市和自治区举办的“园丁工程”培训班学习,结识了区内外一些优秀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同他们相比,才知道自己的水平相差甚远,向这些专家学习是我的迫切任务。于是我从几方面定出学习方向:一是学习他们在教学中怎样落实教学目标;二是在听课时怎样诊断课堂;三是在教学中如何发现问题并进行课题研究等。向高手学习是有针对性的,用他们的长处弥补我的短处。过后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每次所带班级参加中考都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我带领部分老师研究市区级课题全部结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从2011年起,我们学校的中考工作都获得县级卓越奖或优秀单位,中考成绩保持在全县各校的前列。
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心在大山校园,加上个人努力,前途也会一片光明。
四、只要是工作需要,再难的任务都得接。大山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变动大。我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随时准备接受新任务,面对新的任务,做到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这是平常事。我在加方小学任教时,开始是上四年级数学课,不久毕业班一位语文教师因事离开,领导又安排我任毕业班语文课。任语文课是我的弱项,任务下来不得不接。领导见我为难,就表示说,这个班是一般班级,小考成绩达到全乡中等水平就可以了。既然接受了任务,我就要努力做到最好。结果在乡辅导站老师的帮助下,经过我不懈的努力,这个班的小考语文成绩排在全乡24个毕业班中第六,超额完成任务,我因此树立了信心。后来我调进加方初中任教,开始上八年级物理课,两周后学校领导要我上七年级的数学课,一个月后,又被安排上八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变了三个不同岗位,接受三种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体会学校领导的难处,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并乐意接受了任务。后来我担任了副校长,主要负责行政后勤、学校党建工作,依然任教两个班级的数学课。在加方初中,我是一个万能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在乡村学校,需要教师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教师。这是大山校园的真实生活,我要求自己,只要逐步适应,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在这样环境下工作是很能锻炼人的,前途也是光明的。
五、爱生如子,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我在南宁读书时,我们的班主任农老师对我们十分关心,深入学生宿舍问寒问暖,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南宁民师教师的优良传统,我必将传承且发扬光大。我在山村校园工作,有责任保护好每一个学生。有一次星期六的晚上,一名留守女生因天下大雨无人接她回家,适逢她突发高烧,我得知情况后冒雨将她背到医院治疗,等她退烧回到学校已是凌晨三点,我虽然很疲惫但心里却一片坦然,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课余时间我坚持巡视校园,关注每一个不安全的因素。一天傍晚巡视校园后刚回到办公室,就有学生报告称有一位同学要跳楼,我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要跳楼的女生身体全部悬挂在走廊护栏外,被两名老师分别抓住双手,在这紧急关头,我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协助两位老师将女孩从危险境况中抢回来,及时抢救,阻止了悲剧的发生。原来这名女生心理健康有毛病,在和同学闹些矛盾就想到跳楼。在学校工作,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学校领导,时刻都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安全。
六、青春岁月全部献给大山校园。我从小在大山长大,至今五十多岁了,期间除了在南宁民师读四年书,其余岁月都在大山的校园里。我是吃玉米粥长大的,回到家乡工作,如何为家乡多做贡献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我不是很聪明的人,在教学上能做出一些成绩也都是靠苦读苦干做出来的。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工作中我花的时间精力比别人多一倍,甚至几倍才取得同别人一样的成绩。以校为家说不上,但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做到了,节假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校园里,平时很少因个人原因请假。2001年3月14日,那天是星期四,一天内我上了7节课,那天我父亲在家病危,家人无能力爬几十里山路送父亲到医院,晚上我请医生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人世。那时父亲才57岁,弟妹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辛苦一辈子,日子刚准备好过父亲却离开我们,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憾事。在加方初中基建是件大事,校园内几个大坑先后填平,才能在坑上建房子和运动场,为了节约资金,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出大力,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节约一元算一元,用课余时间建起80平米的冲凉房,还组织教职员工自己打碎石维修破旧的篮球场、铺设校道,节约了大笔的资金。这是一个大山校长的治校良方,堪称因地制宜,借鸡生蛋。
七、大山校园也要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明知有差距,作为领导,我敢亮剑,全校教师也受到鼓舞。1998年县教育局决定在我校召开中考备考会,要求我校毕业班各科任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当时我是教导主任兼任毕业班功课,我第一个报名,其他各科老师也踊跃报名。由于做好准备,这些公开课很成功,得到听课老师赞扬。2004年全县教师技能比赛,第一次将指标分到乡村学校,年轻老师不敢报名,我第一个站出来,参加县级青年教师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我的行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青年教师振作起来,他们是学校的希望,决心向高质量攻关。俗话说气可鼓不可馁,利用这个机会在全校开展向高质量冲刺号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组织鼓励青年教师往深层次的教学领域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学校领导的职责。基于这个考虑,我校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离岗进修培训,校内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以赛促研活动等,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2011年至今,我校教学质量都在全县前矛。
学校十分注意从原有条件出发,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扬长避短。我们乡素有文体之乡的美誉,教师队伍里有特长的人很多,我们组织有专长的教师组建学校文艺队排练优秀节目参加校外表演比赛,扩大影响,注重开发当地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我校以打扁担为主要元素的舞蹈节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表演都得到各界好评。2019年教育部授予我校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学校”,2021年评为广西首批“传承非物质文化示范学校”。
今年是南宁民师办学120周年,35年前我高唱民师校歌走进大山校园,至今校歌时刻都在我心中奏响。但愿有更多的初等教育学院优秀学子沿着我的足迹走进大山校园,让南宁民师精神得以薪火传承,南宁民师校歌永远在大山的校园里奏响。
作者简介:罗同,1990届南宁民师毕业生。35年来坚持在马山县加方乡的大石山区里任小学、初中教师。从小学教师至初中教师,始终坚持大山学校工作。现任马山县加方初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