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征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百廿初教 >> 校友征文 >> 正文

弦歌百廿 光暖一生 ——写在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原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办学120周年之际

文章来源:初等教育学院 作者:黄平化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点击数: 字号:


“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办学120周年”的消息在校友群里轻轻跳动时,我正俯身整理书柜。指尖突然撞上一张卷着毛边的毕业照——1989年的相纸早已泛着旧黄,“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的校门字样被岁月晕成了浅淡的影,却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时光的锁。

弦歌起处是吾乡

恍惚间,我又站回1985年的那个秋天,风里飘着桂花香,是母校为我奏响了青春的第一声弦歌。那是一个骄阳灼人的下午,我背着还沾着家乡泥土气息的行囊,攥着录取通知书在长岗岭半坡上的校门前发呆。这时,一道穿灰色中山装的身影缓缓走来,声音像晒过太阳的棉花,软乎乎却有力量:“新同学,别怕,这里就是你的家,我是方得和,你们的班主任,跟我去宿舍吧。”方老师手里攥着张泛黄的宿舍分配表。他走两步就回头望一眼,见我拎着行李脚步慢,还伸手接过了我手里的网兜。路过食堂时,正好赶上老生排队打饭,方老师特意停下脚步:“咱们学校每月有30块补助,足够吃顿饱饭,以后可别饿着自己。”又怕我记不住,补了句:“多喝开水,开水房的水从早到晚都热着,随时能打。”他像父亲送我出门时的叮嘱,瞬间驱散了陌生感。再往前走,他指向教学楼后楼:“那是图书馆,藏着很多经典书目,课后可得常去,书里藏着比课本更宽的天地呢。”后来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那个吊脚楼成为我厚积文学底蕴的沃土,与同窗在图书馆共度的日夜,都化作青春里最温暖的印记。

   到了宿舍,方老师把我的行囊轻轻搁在靠窗的床位——阳光正好落在那里,能晒到被子。他伸手按了按床板,又拉开碗柜检查:“这柜门合不上,容易夹手。”说着就掏出个牛皮封面的小本子,笔尖在纸上顿了顿,一笔一画记下“404宿舍碗柜维修”,末了拍了拍我的肩:“有事就去教学楼一楼找我,办公室的门总开着,哪怕是晚上去也能找到我。”后来我们真正感受到,那时候的老师啊,都非常认真负责,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家事;老师们的每一个转身、每一句叮嘱,看似平常,却足够影响我们一大半辈子——这就是刻在“南宁民师”骨子里的精神力量。

    80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短视频,日子却像浸了蜜的糖,甜得扎实。周末清晨,我和好友会在操场打半场篮球,汗水把球衣浸透,贴在背上凉丝丝的,然后一起去食堂买一碗热米粉,酸笋的香味能飘出老远;下午泡在图书馆,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把文字都染成了金色,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朱自清的《春》,连翻书的沙沙声都觉得好听;傍晚要么去书法教室,对着韦校长的字帖描红,墨汁沾在指尖也不在意;晚上,要么跟着陈老师在音乐楼练歌,歌声裹着晚风飘出窗外;晚自习完成作业后,与同学在座位上对对联,为了“春风拂柳绿”的下联,从“夏雨润荷红”争到“秋月映江清”,直到值班老师来催才肯走。如今才懂,那些没有电子设备干扰的日子,是母校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能沉下心,把知识嚼碎了咽进肚子里,把青春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1989年毕业那天,我背着比入学时更沉的行囊,还有一颗对教育的初心,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校园。可我知道,我从没真正“离开”过。

教诲深泽益此生

    如今离开母校已有三十余年,但每位老师的模样,都像老照片一样刻进了骨子里。韦编贤校长是一位藏着“笔墨功夫”的“大先生”。每周三下午,他总会摆开案几,铺一张米黄色的宣纸,砚台里的墨香混着槐花香飘得很远。研墨时,他手腕稳得像生了根,墨汁在砚台里慢慢晕开,浓淡正好。我起初只是蹲在旁边看,看他提笔蘸墨,“勤学善思”四个字落在纸上,横平竖直里全是筋骨,没有一丝飘意。有次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砚台边缘,他突然握住我的手,笔尖在宣纸上轻轻一顿:“写字要沉住气,笔锋不能飘,就像走路,每一步都得踩实了,做人做事也一样。”那天他教我写“志”字,笔尖在“心”字底上多顿了两秒:“心要放在下面,才能立住,人有了定心,才走得远。”后来我案头总摆着笔墨,哪怕工作再忙,也会抽出十分钟写几笔“志”字,每次落笔,都像又听见韦校长那句“心要沉下去”,浮躁的心瞬间就静了。

    谭萍老师讲思政课,从不说干巴巴的理论,总拿着本封皮磨破的旧笔记本给我们讲故事:讲她支教时遇到的山区老师,用墨水瓶做煤油灯,带着学生在夜里读书;讲工厂里的老工人,为了一个零件的精度,反复打磨十几个小时,只为“不砸了手里的招牌”。有次讲到“理想”,她让我们每人写一张小纸条,说说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音乐的陈玉丹老师,课堂永远飘着歌声。教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她坐在风琴前,手指在琴键上跳得轻快,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发梢,像镀了层金边;教发音时,她会握着同学的手放在她喉咙上,让大家感受“a”音时声带的震动:“你看,声音是有温度的,要让听的人能摸到这份暖。”音乐课上,她总对我们说:“声音要像泉水,从喉咙里清清爽爽流出来,才好听。”有次我唱歌跑调,红着脸躲在后排不敢开口,她却笑着拉我的手:“跑调也没关系,唱歌是为了开心,又不是为了拿奖。”后来我做教师培训,总跟年轻老师说“音乐不是技巧,是让孩子听见快乐”。

    柳耀昌老师的语文课总藏着动人细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站在讲台张开双臂,声音裹着“大江东去”的豪迈,连姿态都染着词里的意气;讲《荷塘月色》,他会带我们到校园池塘边,指着“田田的叶子”上的露珠,说这便是文中“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些细碎的课堂片段,让我们懂得,文字里的美,本就藏在寻常生活里。

还有教语音的隋文老师,总带着笑眯眯的模样,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温柔。教我们朗诵时,从“的、地、得”的轻声读法,到《春》里“嫩嫩的,绿绿的”的情感拿捏,她都讲得细致入微。哪怕我一个“ang”音总发不饱满,她也会陪着我们反复练,直到我能清晰地读出“春风又绿江南岸”。她常说:“朗诵不是喊,是把文字里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她的笑容像春日的阳光,不刺眼,却足够温暖,一直温润着我后来的前行路。

还有欧黄海老师、吴建老师以及频繁更换的其他学科老师,每位老师也都在有限的相处时光里倾尽全力。可惜此刻篇幅有限,无法一一细数他们的风采。

师友同心续新章

走出校园步入职场,我与母校师长的情谊从未褪色。从昔日的南宁民师到如今的南宁师范大学,母校的关怀始终相伴——因工作所需,我常被母校抽调参与评审与讲座,也借此结识了莫运佳、王文蓉、李红、徐巧英、陆以宏、陈宗武、苏学权、梁秀清、卢锦珍、陈寿强、宁英烈、梁春莲、梁晓红……等老师,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他们作为引路恩师与并肩挚友,我们始终铭记于心。每当我在教学研究中遭遇瓶颈,母校老师总会耐心帮我梳理思路、指明方案优化方向、分享前沿教育理念,他们的精心指导如微光般助我突破职业困境;在学术讲座中拓宽视野的日子里,亦是母校以知识与关爱为我们铸就前行的铠甲。这份跨越数十年的滋养,成为我内心成长最坚定的支撑,让我在教育路上始终有底气、不迷茫。这份超越校园的师生情,不仅让我总能汲取母校的力量,更让我亲身见证了初等教育学院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9年毕业30周年聚会,我们一群人提着水果,踩着熟悉的路登门拜访方得和老师。刚进门,就见他头发白了大半,方老师抱着一摞旧相册,里面全是我们当年的青涩模样,他能准确叫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你是那个爱看书的,你是篮球打得好的……”;在晚宴上,陈玉丹老师笑着拍手:“来,咱们再唱一次《光阴的故事》,我还记得当年你们总跑调呢。”歌声激起我们对过往岁月的温暖怀念,更催生我们对当下与未来的珍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我们班毕业30周年座谈会上,韦编贤、邹循东、梁宇三位校(院)长都来了。他们陪着我们走当年的路,指着眼前崭新的实训基地说:“这是当年你们的教室改的,现在有了多媒体、有了模拟课堂,条件比你们那时候好多了。”听邹循东校长说,2003年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组建初教院时,为了申报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他熬了无数个通宵改材料,只用一年就申报成功,填补了广西没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空白;2016年全国首次师范类专业认证,他身体不舒服住院,手术前在病房里还拿着材料跟团队视频,逐字逐句改报告。他说“教育是良心活,得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更对得起‘教师’这两个字”,这话让我想起韦校长的“沉心”,方老师的“饭管够”,邹勇书记的“守初心”——一代又一代的母校人,都把“用心”这两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传成了接力棒。

这些年,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慢慢成长为正高级教师,还有幸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我总会想起母校的那些日子:是韦校长教我的“沉心”,让我耐得住治学的寂寞,在教育科研的路上不浮躁;是方老师教我的“用心”,让我懂得把温暖传给学生,记得每个孩子的小习惯;是谭老师教我的“守心”,让我在迷茫时不丢方向,知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亦师亦友们教我的“初心”,让我在功利面前守住本真,不被外界的喧嚣带偏。现在我还常受邀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当年在食堂打饭、在图书馆看书的故事,也积极参与乡村教师培训——就像梁宇院长说的,“教育的火种,得一代代传下去,从我们手里,传到年轻老师手里,再传到孩子们心里”。

光暖前路再启航

   如今母校迎来办学120周年,这方育人沃土的蒸蒸日上,让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倍感自豪与欣慰。回望120载弦歌不辍,是母校始终坚守初心,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细数今朝发展,初等教育学院在改革中乘势而上,学科建设结出累累硕果,育人成效遍布四方,这份蓬勃力量更让我们满心振奋。我们1989届毕业生中,有人已带着孙辈翻看母校旧照,重温青春故事;有人仍坚守讲台,把母校教给我们的道理、师长传递的温暖,继续传递给更多孩子。无论走多远、在何方,“南宁师大人”的身份始终是我们的底色,母校那束温暖的光,既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与职业生涯,更指引着往后人生的方向。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愿你们承续母校的精神火种,在求学路上踏实求索,在未来的教育征途上奋力拼搏,让“南宁师大”的荣光在新时代继续闪耀,让这份育人初心代代相传。

    120年风华,于母校而言,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往,更是未完待续的篇章;于我们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更是永远珍藏的念想。值此之际,我想对母校说:谢谢您,让我们在最懵懂的年纪,遇见了最好的老师,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谢谢您,把“踏实”“温暖”“坚守”刻进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有底气、有方向。也想对所有校友说:常回“家”看看吧,那里有我们排队打饭的食堂,有藏着经典的图书馆,有永远等着我们的师长,还有那束照亮我们一生的光——它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也等着更多年轻的“南宁民师人”。

 

作者简介黄平化,男,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原南宁民族师范学校)85届、89年毕业生,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八桂名师”、首届“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任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