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办学120周年”的消息弹出时,我正抚过一张泛黄毕业照——“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的校门字样,瞬间叩开记忆闸门。
1985年秋,桂香漫溢的长岗岭,我攥着通知书驻足校门。方得和老师穿着灰色中山装走来,声音暖如晒过太阳的棉花:“新同学,跟我来。”他帮拎行李,念叨着“每月30块补助够吃饱,开水房全天有热水”,还指给我看图书馆:“书里有比课本更宽的天地。”到宿舍,他将我的行李搁在向阳床位,按了按床板,在牛皮本上记下“404宿舍碗柜维修”,那句“办公室门总开着”,驱散了所有陌生。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日子却甜得扎实。清晨和好友打球后吃热米粉,酸笋香飘老远;午后泡图书馆,阳光染金书页,翻书声都悦耳;傍晚描红韦编贤校长的字帖,墨香混着槐香;夜晚随陈玉丹老师练歌,或与同学为“春风拂柳绿”的下联争到熄灯。无电子干扰的时光,让我们沉心嚼透知识。
1989年毕业,我背着行囊与教育初心,一步三回头离开。三十余载,师者模样仍清晰。韦校长教我写字:“笔锋不飘,做人做事才稳”,一笔“志”字,让我懂“心沉下去才走得远”;谭萍老师用支教故事讲思政,让我们写下理想小纸条;陈玉丹老师握着我的手感受声带震动:“声音要有温度”,驱散我唱歌跑调的窘迫;柳耀昌老师带我们在池塘边读《荷塘月色》,让文字之美落进生活;隋文老师笑着陪我练“ang”音,说“朗诵是把故事说给人听”。还有欧黄海、吴建等老师,皆在岁月里留下温暖印记。母校的弦歌与师者的教诲,早已成我前行的光,从未远去。
走出校园,我与母校的情谊从未间断。因工作常参与母校评审与讲座,结识了南师大多位领导和老师,他们既是引路恩师,亦是并肩挚友。每当教学研究遇瓶颈,母校老师总会耐心梳理思路、分享前沿理念,助我突破困境;学术讲座中的知识滋养,更成了我前行的铠甲。这份跨越数十年的关怀,是我教育路上不迷茫的底气,也让我见证了初等教育学院的蓬勃发展。
2019年毕业30周年聚会,我们带着水果拜访首任班主任方得和老师。他头发已白大半,却抱着旧相册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细数我们当年的模样。晚宴上,昔日的音乐老师笑着提议再唱《光阴的故事》,歌声里满是对过往的怀念。座谈会上,韦编贤、邹循东、梁宇三位校(院)长陪我们重走校园,指着崭新实训基地说:“这是当年你们的教室改造的。”邹校长还说起往事:2003年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组建初教院,他熬夜改材料,一年就申报成功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填补广西空白;2016年师范类专业认证,他住院手术前仍在病房逐字改报告,“教育是良心活,要对得起孩子与家长”的话语,恰如韦校长的“沉心”、方老师的“用心”,是一代代母校人传下的“接力棒”。
从普通教师到正高级教师,再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每当有人问我“为何能坚持”,我总会想起母校师长的教诲:韦校长教的“沉心”,让我耐住治学寂寞;方老师教的“用心”,让我懂得温暖学生;谭老师教的“守心”,让我不丢教育方向。如今我常回母校,给学弟学妹讲食堂打饭、图书馆看书的故事,也参与乡村教师培训,正如梁宇院长所说:“教育的火种,要一代代传下去。”
初等教育学院迎来办学120周年,其蒸蒸日上让学子们倍感自豪。120载弦歌不辍,学院在改革中结出累累硕果,育人成效遍布四方。我们1989届毕业生中,有人带孙辈重温母校旧照,有人仍坚守讲台传递温暖。无论走多远,“南宁师大人”都是我们的底色,母校的光始终照亮前行路。愿学弟学妹承续精神火种,让“南宁师大”荣光在新时代闪耀。
值此之际,想对母校说:谢谢您让我们在懵懂年纪遇见好老师,将“踏实”“温暖”“坚守”刻进骨子里;也想对校友说:常回“家”看看,那里有照亮一生的光。
作者简介:黄平化,男,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原南宁民族师范学校)85届、89年毕业生,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八桂名师”、首届“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任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