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佳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小教魅力 >> 文学佳苑 >> 正文

《活着》读后感

文章来源: 作者:韦文锋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5日 点击数: 字号:

《活着》读后感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402班韦文锋 

  《活着》这本书只记得是在去年读过的,具体什么时候已经忘记。《活着》是余华的成名作,也是余华众多作品中最畅销受好评的作品。当读完《活着》那一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的感受,那是一种入到骨髓沉到心灵的震撼,也因为《活着》让我开始对余华有所敬佩,对他作品更加期待。之后我读过余华的《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朴实的言语将故事描述真是恰到好处,每次阅读完他的作品总是回肠荡气,在心中永远留着对故事的思考和想象。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青年到老年的经历,讲述了他所经历的,看到的风云变化,从地主儿子败落成住茅草屋的农民。上街给母亲抓药,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时隔三年返乡,家中老母已逝,大女儿变成哑巴。经历了土地革命,大跃进,合作社,三年全国困难时期,挖野草,吃树根,新中国的艰苦岁月他全遇上了。后来光景才刚刚好转,儿子却意外死亡。在十年大革命中,哑巴女儿好不容易找到好人家——一个忠厚的瘸腿工人嫁了出去。可怀胎十月,生产大出血,却因为医院的医生大都被抓去劳教,失去救治难产死亡。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女儿给这家人留下一个可爱的外孙——小苦根。苦根逐渐长大,四五岁时,女婿因为工伤事故,也去世了。接着年过花甲的老伴也因为痼疾缠身驾鹤西去。这时故事只剩下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带着乳臭未干的孩子在村子边玩耍。用福贵的话说,艰难但有所希望。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陪孙子到几岁。然而事与愿违,先走的却是自己的外孙。到这,原本人兴丁旺的一家人,经历了大半世纪,最后只剩下了主人公孑然一身。小说结尾福贵和老牛在夕阳下结伴而行的意境,真叫人感动。我想把故事的结尾摘抄于此,作为对作品的怀念: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披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们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福贵。再朴实不过的名字,少年游荡,中年想掘藏,可是却风云变幻,亲人一个个离他去,老年的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送走了自己那么多亲人后,独一人还生活在这世上。

这是精神的震撼。

  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我无法说清,也许是对作者朴实又深切的写法感到佩服,也许是开始对人生的浅薄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

    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自己也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为了什么活着?为了关爱我们的人,为了我们关爱的人。我们的生命不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只属于自己的生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以一个生物的意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还要为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有关的人努力,为这个社会的进步而努力活着,而且要活得出彩。我不喜欢平庸的生命,不喜欢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不知道自己

    今后会经历什么样的生活,我只是要努力为我今后的生活增加更多积极的可能性。人生漫漫,岂是我们20岁生命能谈得全的?

余华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总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完整的,对于《活着》,姑且谈这么多。且看且过。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关闭